个性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盘点各国改装车文化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汽车也从奢侈品变成了每个家庭的消耗品,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,需求也日益增大了起来。同时,人们对车的需求也不仅仅是代步、舒适,更多的人开始对车的性能以及外观有了格外的需求,这种需求也导致了各个地区对于汽车的改装,各有各的特色,但是最早的一批改装车并不是代步车辆,而是比赛车辆,早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改装车就已经悄现端倪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,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改装车文化。

1.日本 JDM

相信喜欢汽车改装的朋友们对于日本JDM应该不会太过于陌生,JDM的意思是日本国内市场(Japanese domestic market),就是日本国内市场生产的车辆以及零部件,而且日本对于汽车改装也有比较宽松的管理规定,甚至有些规定是比较鼓励的。这也使得其改装文化日益壮大。

其实JDM改装文化的起源是由于日本汽车的排量及动力过小,而且日本本身国土就以山路和弯道居多,所以在这个时候,这个改装文化就定下了最基本的格调,低趴的车身、偏硬的悬架、大尾翼、大包围。

随着这种文化的传播,再加上一些日本本身的民族特性,甚至有专门的世界漂移竞标赛WDS的诞生。而且随着这种文化的不断壮大,渐渐的分成了两个流派。

第一种就是日本的VIP STYLE改装,这种改装主要用来突显自己的身份,主要盛行于日本暴走族的重要人物,改装的很多车都是一些偏豪华车型。

第二种也是暴走族,只不过改装方式极其怪异,夸张。

日本JDM文化,从起源到盛行都是与其国家政策密不可分,同时也是一群人对于个性的追求,这种文化的蔓延程度非常广,基本上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有喜爱这种文化的人群。

2.日本 痛车

说起日本痛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,但是要说起日本的动漫文化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过于陌生,各种各样的动漫让全世界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流连忘返,随之而来的动漫展更是被发展成一套产业链。更有一些狂热的爱好者把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放在车辆之上,这就是痛车的来源。

至于痛车这个词有这么几种说法,被较多人认可的是,日语中有个词语叫视线が痛い,多用于某人在做出非主流的事情导致周围人的气氛开始尴尬的时候,而痛车对于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,确实会产生这种效果,于是后来转变成了痛车这个词。

第二种是,给人纹身会很痛,于是车主人就把“纹身”过的车称之为痛车。

第三种是来源有关日本的相关规定,在日本,如果要在车上贴、画图案之类的东西需要交税,而额外交的税让这些车主非常心痛,所以叫痛车。

至于第四种则是,英文发音问题,paint car(涂上颜色的车)和pain car(疼痛的车),两者发音接近,最后就变成痛车。

第五种是,因为在车子上放上图案之后会对车子本身的形状造成视觉上的偏差,这样也就失去了车出厂之后的工业设计美感,所以到底是保留车身原有的状态还是贴上喜欢的动漫,就让人很头疼。

至于最后一种,就有些奇怪了,据说日本经济非常好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大批的进口车,从意大利车的发音(イタリア车,Itaria sha),从而变成ltasha。

这就是关于痛车的来历,现在日本每年也会举办痛车展,也非常不错。并且痛车不止于汽车,甚至连自行车都可以有自己的痛车文化。

3.泰国 万物皆可改

说起泰国,我想大家首先想起来的应该不是车吧,其实泰国对于改装车的热情甚至要高过日本,泰国人民甚至于连校车都会进行改装。但是关于泰国的改车文化,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来概述。这种原因主要是来自泰国并没有固定的文化追求,反而是把个性改装发挥到了极致。与日本不同的是,泰国的旧车特别多,并且不止于本土车,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车都会被拿来改装。

4.美国 Hot rod(热棒)

终于要说到美国了,作为全世界上来说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,他们对于改装汽车有着特别的热情。并且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首先,美国的道路长距离直线非常多。其次,美国不少州的政策对于汽车非常友好,甚至自己造的车只要通过相关手续,就可以合法上路。甚至在一些州,买一辆车可以开一辈子,并且不需要年检。

这两种情况导致美国的改装车文化非常盛行,并且其文化的核心就是加速加速再加速。

这种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-Hot Rod。Hot Rod是指为了直线加速而改装的大马力美式肌肉车。并且不少地方更喜欢把它翻译成热棒。

总结

对于改装车文化的流派其实还有非常多,多到网络都不能搜集全,今天只是说出了改装车文化的一小部分。不过随着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,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属于自己的改装车文化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权责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传播,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
相关推荐